散運市場漲跌互現
2013-11-20 16:52:49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海岬運價陡降四成BDI兩千點曇花一現
10月31日,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報收1504點,較前月下降25%。其中,海岬型船2245點,下降41.7%;巴拿馬型船1667點,下降7%;超靈便型船1269點,上升17.6%。
經過一輪爆發性的反彈,10月份國際干散貨海運運價出現回調。盡管月初BDI綜指繼續運行在2000點上方的高位,但月中由于海岬型船高運價得不到實體的支撐,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調。由于其下探幅度較深,BDI綜指跌破2000點關口,并擊穿1500點,月底略有回升,以1504點報收,較前月底收縮了 25%,結束了BDI連續兩個月的上漲行情。此前火熱的海岬型船市場出現降溫,運價逐漸向合理區間回歸。
10月份,三大主流船型運價跌多漲少,其中海岬型船運價跌幅最大,日租金從9月底的4.2萬美元/噸下跌到10月底的1.6萬美元/噸,跌幅達到62%,而遠東至歐洲的租金更是跌了七成以上。此前傍著海岬型船運價上升的巴拿馬型船,10月份運價也出現了小幅回落,其日租金月底報收1.3萬美元/噸,但月中一度上升到16.5萬美元 /噸,創2011年10月來的新高。在此輪行情中表現比較穩健的靈便型船,由于其前期運價漲幅較小以及部分運力回歸國內沿海,支撐其運價繼續“小步慢跑”,成為市場上唯一上漲的船型,月底其日租金達到1.3萬美元/噸,與巴拿馬型船租金不相上下。從區域來分析,由于海岬型船及巴拿馬型船運價的下降幅度在太平洋區域要明顯大于大西洋區域,而靈便型船市場運價漲幅在兩大區域基本一致,故10月份大西洋區域行情要明顯好于太平洋市場。
經過一輪快速上揚和急跌,目前BDI綜指處于1500點的關鍵點位,近期市場可能圍繞此點位附近振蕩、整固,為明年市場開局打好基礎。BDI綜指從今年下半年的800點低位開始反彈,至目前已接近翻番,船東的市場信心基本得到恢復,新增運力意愿升溫。反映到造船市場及二手船市場,主流船型的船價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特別是海岬型二手船價格,較三個月前平均上漲了二成多,新船價格也平均上漲了7.3%。船東對運價的議價能力普遍提升,隨著運價底部逐漸抬高,市場最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但市場行情還有待進一步穩固。
從國際干散貨的基本面來看,盡管較前期有所改善,但遠未到足以支撐運價大幅攀升的程度。經過一輪快速搶儲,中國港口鐵礦石庫存已從8月份的7100萬噸上升到11月4日的7782萬噸,增長了近一成。數據顯示,由于產能過剩,虧損面擴大,部分鋼鐵企業已開始減產。進入10月份以來,粗鋼產量已連續兩旬下滑,這將對海岬型船和巴拿馬型船的運價上升產生負面影響;其次是經過近幾年的持續下跌,特別是近兩個月來,國內的煤價相對進口煤已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外貿煤大幅增長的勢頭有所放緩,再加上隨著東南亞地區雨季的到來,鎳礦發貨量減少,對靈便型船形成壓力。而更為被市場關注的遠期合約FFA成交量10月份已明顯下滑,對市場的影響開始減弱,所以近期的國際干散貨航運市場走勢將以振蕩、鞏固為主,不太可能像前期那般大幅波動。
內貿煤價上漲預期強烈沿海運價創三年來新高
10月31日,上交所發布的沿海煤炭運價指數報收1387點,較前月上升50%。其中,秦皇島到上海、廣州的煤炭運價分別為63.9元/噸、65.2元/噸,分別較前月上升56%、40.8%。
10月進入深秋,南方天氣轉涼,煤炭耗量減少,由于冬季煤炭儲備期尚未到來,沿海運價難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今年受煤價見底、市場的上漲預期推動,“十一”長假過后,電廠、貿易商紛紛涌入市場拿船,促成運價一波高過一波,到月中運力已被一掃而光,“一船難求”的火熱場面再現。即使外貿船急速調回沿海也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到下旬所有運力基本“告罄”,船東們運價一天一價往上提,最高時一天漲5元,下旬秦皇島到上海的運價被高高掛在65元附近,再未下探。
在煤炭即時需求并沒有明顯上升的背景下,沿海市場如此瘋狂,這在沿海航運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主要原因是價格因素主導了市場預期,煤炭需求逐漸向國內傾斜。
首先是內貿煤大幅降價已對進口煤價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特別是華東地區,進口煤的價格優勢基本不在,反映在其占沿海煤炭運輸的比重逐漸下滑,7月份其占比還在44%,但至9月份已降至32%,下滑了12個基點。10月份其占比可能進一步減少,進口煤份額下降的背后是外貿煤開始降溫,利好內貿煤。
其次是內貿煤價止跌回升,漲價預期升溫,電廠,特別是貿易商加入搶購潮。經過一輪大幅度的殺價競爭,不少小煤礦被迫停產,煤企的集中度相應提高,議價能力開始提升。為了增加明年大合同的談判籌碼,節后以神華為首的三大煤企,借大秦線例行檢修之際,減少資源供給,在國外煤炭價格出現普漲的有利時機下,取消了先前的諸多優惠條件,實施“限產提價”戰略,特別是針對市場緊俏的低卡煤種。秦皇島煤炭網數據顯示,11月6日,環渤海動力煤平均價格已上漲15元至545元/噸,價格連續四周上漲,漲幅逐漸擴大,向市場釋放煤價見底即將進入上升通道的明確信號,電廠、貿易商對煤價上漲預期強烈,并開始提前儲煤。
上述兩大因素促成運力需求大幅釋放,盡管煤炭的即時需求并未明顯提高,但煤炭漲價預期卻讓沿海運輸市場火了一把,船東們抓住此契機提高運價,前幾個月還是“買方市場”的沿海運輸市場迅速逆轉為“賣方市場”,運價創下三年多來的新高。
主流航線之一的秦皇島到上海煤炭運價從8月上旬的25元/噸上升到10月底的64元/噸,特別是10中旬以來攻勢凌厲,一度飆升到67元/噸,上漲了 1.7倍,創下三年來新高,而且至今仍處在60元/噸以上的高位運行。運價如此堅挺完全超出市場預期,這波行情能維持多久已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近期神華等煤企不斷釋放煤價上漲預期,煤炭價格上漲行情似乎尚未見頂,這從秦皇島港與黃驊港等泊裝煤的船舶數量能見一斑。11月10日,上述兩港的錨地船舶分別為170艘和115艘,大大超過正常水平,這么多運力排隊等泊,必然造成運力緊張,支撐當前的高運價。而一旦電廠與貿易商對煤價上漲的預期穩定下來,炙熱的海運市場則可能隨即降溫,運價高位回落。以神華為首的三大煤企煤炭漲價牌還能扛多久,直接決定了沿海行情的走勢。
毫無疑問的是,目前沿海運價已遠遠高出近洋運價,再加上不斷上升的內貿煤價,內外貿煤炭的價格平衡有可能再次打破,進口煤可能卷土重來。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年底前市場有可能高位回落,但回落幅度不會太大,航運企業四季度盈利將沒有懸念。